辨識與風險處理

認識海蟾蜍的外觀特徵及與本土蛙類的差異,並介紹海蟾蜍的潛在危害、中毒處理方式

海蟾蜍外觀特徵

海蟾蜍體長約 10 至 15 公分,目前台灣野外紀錄最大體型為 21.5 公分、1.1 公斤。
下圖為調查人員正在測量海蟾蜍的吻肛長及重量。

幫蛙類量體長時,會從吻端(嘴巴尖端)量到肛門處,因此稱為吻肛長。

測量海蟾蜍的吻肛長及重量曾梨棉攝

海蟾蜍的耳後腺大,呈三角形,延伸至肩部。耳後腺為海蟾蜍的主要毒腺,分泌乳白色毒液。
雄蛙背部通常無花紋,雌蛙背部則是有褐色或深色斑塊。

雌蛙背部具褐色或深色斑塊何俊霖攝

雌蛙背部具褐色或深色斑塊

耳後腺大、呈三角形何俊霖攝

耳後腺大、呈三角形

不同成長階段的外觀

成長史:蟾蜍卵 → 蝌蚪 → 幼蛙 → 成蛙

剛變態完畢的海蟾蜍幼蛙李鵬翔攝

剛變態完畢的海蟾蜍幼蛙,背部有橘色斑點

海蟾蜍幼蛙李鵬翔攝

海蟾蜍幼蛙,背部有明顯深色花紋

海蟾蜍雌蛙李鵬翔攝

海蟾蜍雌蛙,背部有深色斑塊

海蟾蜍雄蛙李鵬翔攝

海蟾蜍雄蛙,背部無花紋

相似物種

辨別海蟾蜍與本土蛙類的關鍵特徵:

  • 體型較大(10-15公分)
  • 耳後腺大,呈三角形,延伸至肩部
  • 海蟾蜍的幼蛙與本土蛙類有些相似,以下是一些辨識要點:

    海蟾蜍及黑眶蟾蜍幼蛙背部比較李鵬翔攝

    上圖為海蟾蜍(左)及黑眶蟾蜍(右)幼蛙背部比較:仔細觀察可看出,黑眶蟾蜍耳後腺呈長條型,直直往後,海蟾蜍耳後腺則是斜斜地三角型。

    澤蛙李鵬翔攝

    澤蛙 (Fejervarya limnocharis)

    部分海蟾蜍幼體具有背中線,與澤蛙外觀相似,可觀察吻部辨識:澤蛙吻部有垂直花紋

    海蟾蜍及黑眶蟾蜍腹部比較李鵬翔攝

    海蟾蜍(左)及黑眶蟾蜍(右)幼蛙腹部比較:黑眶蟾蜍比較多黑斑,尤其在下顎(李鵬翔攝)

    海蟾蜍容易和其他也屬於蟾蜍科的原生物種混淆!

    黑眶蟾蜍李鵬翔攝

    黑眶蟾蜍 (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)

    1. 體長約5至8公分
    2. 吻部、上眼瞼、鼓膜周圍及四肢基部有黑色稜脊

    盤古蟾蜍李鵬翔攝

    盤古蟾蜍 (Bufo bankorensis)

    1. 體長約6至11公分
    2. 體色多變
    3. 鼓膜不明顯

    海蟾蜍李鵬翔攝

    海蟾蜍 (Rhinella marina)

    1. 體長約10至15公分
    2. 耳後腺大,呈三角形,延伸至肩部

    為何要擔心海蟾蜍

    • 寵物誤食中毒
    • 野生動物捕食中毒
    • 人體接觸毒液產生刺痛感
    • 海蟾蜍捕食蛙類
    • 在台灣缺乏天敵
    • 世界百大入侵種
    海蟾蜍何俊霖攝

    中毒了怎麼辦

    因蟾蜍的毒素具有強心作用,可做成蟾酥,是一種中藥。但並非每種蟾蜍都適合製藥,例如毒性極強的海蟾蜍,若食用可能造成生命危險。

    接觸毒液須以清水沖洗,誤食海蟾蜍須盡速送醫。

    從耳後腺分泌乳白色毒液的海蟾蜍陳柔云攝

    上圖為從耳後腺分泌乳白色毒液的海蟾蜍。

    海蟾蜍毒液接觸注意事項

    • 避免直接用手接觸海蟾蜍,尤其是耳後腺部位,抓取請保持距離
    • 如意外觸碰到,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,並避免接觸眼口鼻
    • 保護您的寵物,防止牠們接觸或捕食海蟾蜍

    快速資訊


    學名

    Rhinella marina

    原產地

    中南美洲(美國德州至巴西)

    體型

    體長約 10 至 15 公分,最大可達 21.5 公分、1.1 公斤

    繁殖力

    一年產卵 8000~35000 粒,卵在1至3天即可孵化成蝌蚪

    台灣現況

    南投草屯地區已建立野外族群,持續進行移除工作

    危害等級

    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

    辨識特徵

    體長約10至15公分,目前台灣野外紀錄最大體型為21.5公分、1.1公斤

    • 耳後腺大、呈三角形

    • 成蛙顏色變化較大,雄蛙背部通常無花紋,雌蛙背部有褐色或深色斑塊

    • 剛變態完畢的幼蛙,背部有橘色斑點

    • 幼蛙背部有明顯深色花紋

    注意事項

    海蟾蜍已於2022年4月7日被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公告為有害動物,勿隨意捕捉、持有、繁殖。

    若民眾看到體長超過10公分的大蟾蜍請通報。

    移除控制主要為地方政府、林業分署及保育組織負責,一般民眾勿自行捕捉。

    通報方式:臉書社團「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」發文、撥打1999通報地方政府。